跳转到主要内容
新闻中心

打造仪器共享平台 仪器公用服务社会

更新时间:2018-01-19 08:11      点击次数:64 次

  目前仪器共享模式在国外已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在国内却步履维艰很难推广或者利用效率低下。如何大范围的推广仪器共享,提高仪器利用效率,成为仪器行业讨论的热点。如今共享科研仪器,提高仪器利用效率也成为了两会热议的议题。

  代表委员建言

  “送去检测的纳米材料样品,从云南运到北京,因为存放条件和时间的改变,产生了聚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蓝闽波委员说,“没办法,当地没有检测设备,只能通过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去做。可拿回来的检测数值又不敢用。”

  他想说的,是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此,蓝闽波已经呼吁了很多年。

  说起“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被写进了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蓝闽波挺感慨:“进步多了,还有改进空间。”

  公器公用服务社会

  蓝闽波同记者回忆起我国建设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的历程。“起先是一拥而上建平台,但共享机制没建好,分类标准、仪器名称都不统一,检索出满屏的仪器设备,却不知道哪个能用。”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后,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统一开放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之前各自为战的平台,大多都被收编。“统一的共享平台解决了之前标准不清的问题。”蓝闽波赞赏道。

  平台搭起来了,利用率、共享率是要继续狠抓的事。

  “开放共享是面向全社会的,要加大对企业的开放力度,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邢新会委员说。

  上海市、浙江省等20个省份鼓励企业用创新券购买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服务,这些省份对外开放共享的科研仪器不断增长。“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还有很多企业不知道‘共享’这件事。”蓝闽波说。

  “向全社会开放,还得让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更到位。”蓝闽波表示,企业借专业仪器设备做检测,指标出来了看不懂,这需要共享平台做好后续服务。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也应对社会开放。”邢新会说,“公器公用,这观念得有。”

  打破数据孤岛,管理要到位

  同样需要“共享”的,还有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

  “理论上赞成,口头上支持,实际推不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委员两手一摊。

  科学数据“烟囱林立”的局面,这与它的特殊性有关。

  “数据散落在科研人员手中,像‘暗物质’一样。很多人不愿将自己辛苦得来的基础数据拿出来共享。”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黎建辉曾说。

  “科研数据所有权属于国家、院所还是个人?什么样的科学数据可以共享?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说。黎建辉则认为,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励,也让科研人员对数据共享的积极性不高。

  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郭华东认为,数据立法已经到了该提上日程的时候。“水、林、矿产都是资源,都有法,数据也是资源,也应有法。”

  科学数据应在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开放”。邢新会建议,“开放共享平台要进行实名制注册,获取数据的痕迹要是可追踪的。”

  徐晓兰建议,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组织力量,通过市场化力量去推动。“行业协会、学会、社团的第三方立场,可以对数据交易、使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打通提供方、使用方、评价方、维护方全链条环节。”

  据了解,在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支持下,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等平台整合了领域内多家单位的数据资源。下一步将继续打造一批资源量大、开放程度更高的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

在线
客服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曾工】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谷工】

客服
热线

400-186-5117
0755-2222 5117
137 5117 6688
138 2359 4841

关注
微信

  • 产品选型请关注

企业
微信

  • 关注公众号